以嶺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王宏濤:發揚光大中醫藥,這裏有我的舞台

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,以嶺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王宏濤無暇回北京的家,卻兩次奔赴武漢。
1月20日赴武漢,1月21日離開武漢;4月6日再赴武漢,4月8日離開。每一次逆行,都是與有關專家研究探討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的抗病毒作用,雖有風險,但他毫不猶豫。
在戰疫中,以“三藥三方”為代表的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,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就是“三藥”之一。為助力驗證藥物的臨床作用,從1月26日大年初二開始,王宏濤和科研團隊白天做實驗,晚上開會討論至深夜,高強度的工作持續了兩個多月。
從碩士研究生開始,王宏濤的研究方向一直是中藥藥理學,即研究中藥的藥效和作用機製。2004年底,受石家莊以嶺藥業邀請,他從清華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到該企業參觀。當時,以嶺藥業正壓係統實驗動物房的麵積達1000多平方米,比許多大學的動物實驗設施還要好。
“發揚光大中醫藥,這裏有我的舞台。”先進的科研條件和動物實驗設施,讓一心想從事中藥開發的王宏濤沒有過多考慮,放棄了北京的工作機會,在以嶺紮下了根。
一粒中成藥,既凝結著傳統智慧和靈感,也需要賦予時代的科技內涵。王宏濤有一種使命感,要用現代科技讓中藥煥發更加奪目的光彩。
剛入職不久的2005年,王宏濤就參與了由以嶺醫藥研究院主研的“蟲類藥超微粉碎(微米)技術及應用”項目的臨床前驗證工作。經過研發團隊的共同努力,項目取得成功,並獲200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。
構建和完善以嶺的GLP平台,王宏濤更是傾注了全部熱情。GLP,是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範,為藥物進行臨床前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。事實上,GLP平台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,企業擁有GLP平台的並不多見。
從北京來到石家莊工作,以前不少人認為王宏濤很另類,但近幾年,大家的看法改變了。自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來,身邊的變化讓王宏濤更加堅信當年的選擇是正確的。
最鮮明的變化是交通。王宏濤回北京越來越方便了,最初坐特快列車,需要兩三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,現在坐高鐵最快隻需一個小時。產業配套服務和發展軟環境逐年改善,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。“現在,身邊的海歸和高端醫藥人才越來越多。”王宏濤對此深有感觸。
環境更好了,信心更足了,王宏濤也把目光放得更遠。
長期以來,由於文化差異等原因,中醫藥容易被誤讀。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難點是臨床療效和安全性難以得到國際認可。王宏濤說,通過GLP規範化建設,提高中藥研發管理水平,建設能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中藥安全性評價體係,將有助於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,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。
以嶺的GLP平台已經較為完善,並在創新專利中藥研發中發揮著重要作用,但王宏濤創新攻堅的步伐一刻也不敢停。他帶領的GLP研發團隊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50多人,大家都擰成一股繩,鉚足一股勁,為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。